
思想汇报:红色基因是青年成长的丰厚滋养,社会实践是锤炼品格的生动课堂。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,我始终牢记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的深刻道理,将理论学习融入民生关切,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。我先后参与乡村调研、红色文化传承、基层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,在田间地头感知时代脉搏,在历史场馆汲取精神力量,在志愿服务中践行青年担当,深刻领悟“小我融入大我”的时代内涵。
躬身乡村沃土,书写振兴答卷
“一株艾草千重意,万亩青山皆是情”,这是我在河南省汝阳县甪里艾科研基地调研时的真切感受。作为实践团队组长,我带领组员入村走访,深入调研甪里艾产业链发展现状。初到田间,我们踩着露水向种植户王大叔请教:“现在每亩艾草能收多少斤?加工后的艾条主要销往哪里?”他粗糙的手掌摩挲着艾叶片感慨:“产量不愁,就是卖不上价,年轻人都嫌老手艺土气。”这句话像重锤敲在心上,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传统产业的转型之痛。
通过访谈种植户、参观加工车间、对接电商平台,我们发现汝阳甪里艾存在品牌辨识度低、营销模式单一等问题。为破解这一难题,我们白天收集调研数据,夜晚研讨解决方案,最终形成四万余字的品牌营销策划方案,提出“专利技艺+文旅融合”的发展路径。在方案落地方面,我们设计了艾草养生文化节,开发“艾草香囊DIY体验课”“古法艾灸工坊”等特色项目,并计划联动当地文旅局打造“艾旅融合”精品路线,带动周边农户增收。这段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,乡村振兴不是空洞的口号,而是要像艾草扎根土地般,把调研做进农户心坎,让创新接上人间烟火,让理论在田间地头结出实践硕果。
践行志愿精神,传递温暖力量
社区服务是读懂中国社会的“微观窗口”。在武汉市洪山区康馨养老院,86岁的王奶奶让我深刻理解了志愿服务的深层意义。第一次走进她的房间,老式五斗柜上整齐摆放着泛黄的相册,却唯独没有智能手机。她因看不清屏幕、记不住操作步骤,总说“学不会就不给孩子们添麻烦”,因此迟迟没有和远在外地上学的孙辈们打上一通视频电话。我们志愿团队特意设计了简易版手机使用手册,用红笔标注视频通话的三步操作法,还把常用联系人的头像做成快捷键贴纸。当王奶奶第一次通过自己操作智能手机,看到远在外地的孙子孙女时,她颤抖着抚摸屏幕说:“没想到这辈子还能赶上‘千里眼’的好日子。”现在她不仅学会了发起视频通话,还坚持每天在朋友圈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。
这段跨越代际的志愿服务活动,让我明白了志愿服务从来不是单向的付出,而是用年轻的肩膀架起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。当王奶奶在朋友圈写下“春风入窗来,诗心永不老”的瞬间,那些跳动的字符不仅是她对新生活的拥抱,更是两代人在精神世界里的温暖共振。这或许就是志愿精神的动人之处,它在守护岁月静好的同时,也让服务精神的火种在代际传递中生生不息,让“为人民服务”的宗旨在细微处绽放光芒。
这些实践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当代青年既要胸怀“国之大者”,也要着眼“民之小事”。正如导师时常在组会中教导:“青春因磨砺而出彩,人生因奋斗而升华。”未来,我将继续以“时时放心不下”的责任感关注社会需求,用“钉钉子精神”把每件小事做到极致,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光芒。
红色导师点评:姜琳同学以真挚的实践感悟与深沉的家国情怀,展现了新时代青年“理论扎根实践、青春献给人民”的精神风貌。从乡村调研中破解传统产业转型难题,到社区服务中架起代际沟通桥梁,她始终紧扣“小我融入大我”的时代主题,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,深刻理解并践行了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。希望同学们继续保持“接地气、冒热气、扬正气”的实践品格,在基层一线锤炼过硬本领,以更饱满的热情在服务人民、奉献国家中书写青春答卷。
稿源:荆楚网(湖北日报网)
汇报人:姜琳(伟德BETVLCTOR1946始于英国2023级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)
红色导师:池韵佳(伟德BETVLCTOR1946始于英国市场营销系副教授)
责编:王舒娴